投資時間在創作與分享

活在數位科技普及化所帶給我們的充實文化與便利生活時代,如何把握這些科技創造出的餘裕的時間來打造下一波文化或科技的躍進?

行銷教育家賽斯.高汀提出的建議是「投資在我們下一代的教育」吧!

Living in Surplus 中,他鼓勵大家勇於把這個時代科技產出的盈餘時間用在準備下一代的教育。在生物的演化長路上,「勇於創作、樂於分享」大概是身為人類最特殊也最值得我們追尋的生命意義了。

想要我們的下一代更好,需要大家不論在哪個崗位上,都要能想多一點、想得長久一點。

歡迎願意創作與分享的你/妳留言和我分享你最近的創作或對教育的觀察心得哦!

台灣的數位說故事案例(教育類)

在赴美學習「數位說故事」(Digital Storytelling)」十年後,偶然與一位旅台美國朋友聊起台灣數位現況,也藉機整理了幾個這幾年觀察到的台灣數位說故事(尤其是教育類)的計畫:

  1. 台灣故事島 ,文化部支持的「民間故事」平台,以台灣記憶庫為主軸,鼓勵民眾自發分享。
  2. 愛學網 ,主要蒐集教育類故事,近期特選多支影片,舉辦線上影展
  3. 由知名主持人李濤製作的「熱血老師 」為以老師為主角的故事。
  4. 把台灣近代歷史搬上YouTube的「台灣吧」製作了兩季30 集(中文版)及3集(英文版

你有任何關於台灣數位故事現況的觀察也歡迎留言與我分享!

教育交流的意義

最近接待一位投入研究東亞教育交流史的首爾大學研究生,對單位的歷史深感興趣。從她的角度,她將韓國與台灣在二戰後與美國的關係做一比較,試圖找出異同之處。在談話中,讓我反思教育交流在數位時代的意義。

數年前回到單位任職時,我就有過這個懷疑,教育交流除了幫助一個人在學經歷上「鍍金」以外,還有什麼剩餘價值?

在多年後的今天再回頭反思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增加生命的厚度」。在脫離舒適圈之後,很多既定價值框架和信念都會被打破,迫使你從一個異文化的角度重新反思自身文化。更重要的是能身歷其境,從日常生活中一手經驗曾經聽說、看到、讀到的異文化生活、思考方式,的這些似乎是虛擬實境和線上學習至今仍無法做到的,而也是交流後回到原生社會後最有價值的貢獻:「具備跳脫框架思考的能力」。

你也有對教育或文化交流意義的體會和想法嗎?歡迎留言和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