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與舊

「起頭好,準時到,結尾好」是剛卸任的長官留給眾人的勉勵。在共事的2,718天(或7.5年)中,我們共同經歷了有笑有淚的很多「第一次」。

他讓我們看到了眾多可能性,並手把手帶我們化不可能為可能。

在他卸任的今天,沒有花籃,沒有鎂光,但留在這世間和他接觸過的人們心中的,是無限溫暖、風趣與堅毅。

期待我退休時也有足夠能力打造像他一樣的風景。

2019.7.29 台北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畢卡索說「好的藝術家抄襲,偉大的藝術家偷竊」。如果不喜歡抄襲或偷竊也沒關係,還有第三條路,靠網路!

有三加一個網站,可說是非營利設計師的救星:

1. Freepik 有上萬(?)款免費(非營利)使用的圖像可供使用,但需要註明出處。也可以繳一個基本年費,就可無限使用所有的圖像。由於圖像大都使用Adobe Illustrator繪製,這也是使用這個站服務的基本門檻。

2. Canva 是行銷達人「川崎 (Guy Takeo Kawasaki)」的愛站。它也的確是快速產出社群媒體或網頁用圖的好工具。以社群媒體設計為出發的預設版型、字型、部分免費的圖庫,可以讓你在通勤時用手機就完成美美設計。

3. Unsplash + Pixabay : 若手邊沒有適合的照片,卻又需要用照片傳達某個意象,手上又沒有外拍或圖庫預算,那Unsplash和Pixabay無版權圖庫就是非營利工作者的好朋友。前者尤其擅長情境、地點,後者則以人物見長。搭配使用,相得益彰。

———-
你也有即開即用的圖像庫嗎?或有相關疑問嗎?請留言給我喔!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在組織內做創新設計其中一個苦惱就是不知道標準在哪?靈感應從哪裡來?怎麼把業主 (老闆、同事) 的需求,透過自己的詮釋,轉化成有效的視覺溝通成品?街角的影印店好像沒有設計可言,但街上的商業設計又讓人眼花撩亂、高不可攀。拜網路之賜,從知名品牌到新銳設計師多將作品集上傳到幾個網站,偶爾光顧就可以惡補當下設計風向。

  1. Behance
    Adobe旗下的Behance提供全世界的設計師一個作品展示的舞台。為了避免迷失在海量的作品中,建議適當使用篩選功能。例如,如果今天要找「封面或書籍排版設計」的靈感,就可以進「作品收藏館」>「平面設計」>「報刊編輯」。
  2. Dribble
    許多新銳設計師偏好將作品上傳到此,從「設計師 (Designers)」選項,可以看到設計師近期作品,相較於Behance更能看到設計發想與脈絡,是 Blind創意總監Mattew Encina推薦的靈感社群。
  3. Pinterest
    超強大的視覺社群,可以自由釘選喜歡的設計,但也可以用來尋找設計靈感。相同的,善用關鍵字可以找到你需要的設計。例如找「排版設計」可用「Design Layouts」,就可以一直看到眼睛或手酸為止。

———- 
你需要更多靈感嗎?或有更棒的靈感來源嗎?也請寫信給我喔!
阿波羅肯 apollo.b.cain@gmail.com

Trello 連結檔案

使用 Trello時,一個很重要的心法是要讓事情「一目瞭然」!但是檔案何其多?該如何讓自己和團隊總是找得到工作檔案呢?

其中一個很常用的,就是「連結檔案」。

1. 連結或上傳到「附件」

有時候一張卡片只有一個任務,我們可以使用卡片內的「附件」功能輕鬆的加入相關工作檔,例如原始文件、文案草稿、圖片草稿等。

2. 將文字超連結至檔案

但是當一個任務比較複雜,需要包含多份連結文件,例如有數個可共同編輯的 GoogleDocs 檔案連結,但是網址卻落落長,那要怎麼辦呢?

除了用短網址以外,在 Trello 中還可以使用以下方式標註喔!

[我是一個檔名或描述](我是一串網址)

如下:[Layout Plan 版面計畫](https://docs.google.com/presentation/d/1-5LeUKcTQj1TM….)

在 Trello 看起來的樣子:

這樣的連結可以迅速讓一起工作的團隊即時透過連結開啟工作檔,而不需要擔心對方連到共享資料夾卻不確定要開哪一個檔案的問題。

———- 
你有喜歡的工作小撇步嗎?也請推薦給我喔!
阿波羅肯 apollo.b.cain@gmail.com

專案卡片 Trello Cards

有些中、大型專案是經常性(每年或每季)都會發生的,卻又具有高度的變動因子,就會需要一個獨立的「專案看板 (Trello Board) 」整來管理。

以影片專案為例,每年我手邊會處理 15-20 支美籍學者和研究類學生的訪談影片。從約訪開始、訪談、拍攝、後製,整個流程有大致有25個固定的步驟,這就非常適合把每個小專案做成一個「專案卡片 (Trello Card)」。然後用一整個專案主板來監控所有小專案的進度。

每一張「專案卡片 (Trello Card)」依據專案性質而有不同,這裏以影片專案為例,我把工作項目分為 8 組 25的步驟:

主板依據敏捷開發 (SCRUM) 的方法,分成四個階段,但因為專案特性,我又將某些階段獨立出來,因此共有 10 個階段的列表:

A. 代辦 Back Log

B. 確認進行 To Do

B-1. 已約訪 Scheduled

B-2. 已訪談 Interviewed

C. 進行中 Doing

C-1. 已完成逐字稿 Transcribed

C-2. 已完成剪輯 Editing

C-3. 已送主管審核 Review

C-4. 已審核待發布 Approved/ for publish

D. 完成 Done

年度剛開始的專案,專案主板可能會長類似這樣,很多小專案都還停留在 「代辦列表 A. Back Log」或是 「確認進行 B. To Do」的階段。

但是當年度接近尾聲時,小專案都一個一個移動到 「進行中列表 C. Doing」或 「完成列表 D. Done」的階段了。

這個方法,讓所有小專案的進度一目瞭然,對於需要超過一人共同工作,或是因其他專案而將此專案擱置時,都可以提供一個很重要的參考依據。

———- 
你有喜歡的時間管理方法或工具嗎?也請推薦給我喔!
阿波羅肯 apollo.b.cain@gmail.com

專案看板 Trello Board

想讓雪片般飛來的代辦事項和腦中一直呼喚的想辦事項「適得其所」不再考驗自己的腦容量嗎?Trello 專案看板 (Trello Boards) 正有此妙用。

1. 任務分類

首先將手邊經常性的工作依據任務分類,例如我將我手邊經常處理到的任務分為四類:數位(digital)、印刷(print)、品牌(branding)、內容(content)。

2. 任務視覺化

有別於傳統瀑布式的專案控管,Trello提供一個看板(Kennan)式的,或敏捷式(SCRUM)管理,主要目的就是因應瞬息萬變(誇飾但也有幾分神似)的創意工作本質。將工作依據進度分為五個步驟,包括:

  • 收件夾 Inbox
  • 進行中 Doing
  • 審核/外部程序 Review/Process
  • 等待/暫停 Waiting/On Hold
  • 季度完成 Done: Q3 2019

3. 進度排序

每個步驟再依據個人與團隊設定的 「目標與關鍵成果 」 (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 OKR)排定急迫性與重要程度,用顏色標籤加以分組,共分6組:

  • 最優先 Highest priority:各團隊與本組的共同目標
  • 優先 High priority:同仁的目標,但非本組目標
  • 中等 Medium:需要達成,但並無列於目標
  • 不急 Low:如果有也很好
  • 最低 very low:純粹好玩
Priorities

4. 「搜尋卡片」提升專注力

尤其當工作排山倒海而來時,利用 「搜尋卡片」功能篩選出 Highest priority 和 High priority可以迅速將工作範圍限縮到最迫切工作項目,也避免被其他雜事干擾。

———-
你有喜歡的時間管理方法或工具嗎?也請於下方留言推薦給我喔!

Trello 工作日誌

創意需要時間,但是排山倒還而來的待辦事項,哪裡有時間?

時間管理有很多心法,例如80/20,Pomodoro,Get it done,SCRUM,Deep Work,Atomic Habits。目前我覺得最有用的是利用Trello管理待辦事項和project。

Trello是一個非常靈活的視覺化看板在線平台,可以將任務分組,非常適合日理萬機(?)、多重角色的非營利工作者。它的最大特色就是一目了然與即時更新,介紹兩種我每天會用到的Trello用法:

創意型人的通病就是遇到一個問題,可能從早上九點鐘開始Google解法,看了上百則PO文或網站找解答,一直到午餐時了才驚覺三個小時過去了,如果是剪一支影片,可能直接就是晚餐時間,或是末班車時間了。為了跳脫這個暗夜迴圈,我花了很多時間研究工作法,發現結合Trello日誌和番茄工作法(Pomodoro)的妙用。

首先我會開啟一塊私人的看板(Board),當成個人的「工作日誌版」,新增4個列表:OKRs (年度工作重點)、Daily (日誌)、Q (季工作重點) 、Recurring (重複性工作)。

Trello其中一個妙用就是你可以把固定事項建立成一個模板,每次使用只要複製模板即可。因此我會製作一個日誌(Daily)模板,將每天8個小時的工作時間切成16份,包括中午休息總共18份,每一份25分鐘專注、5分鐘休息。

每天早上我會先用第一個25分鐘檢視email並規劃當天預計完成工作,把工作分成25分鐘能完成的區塊,完成後在工作項目前打勾。並在當天結束前半小時檢視一天工作狀況,自我評估工作效率以及往後需要調整對於工作所需時間的預期,逐漸進步。以最花腦力的創意工作而言,一天若能有8個25分鐘不中斷的產出,就是效率卓著了。

———-
你有喜歡的時間管理方法或工具嗎?也請留言推薦給我喔!

幾座無私的設計燈塔

震懾人心黑魔法般的視覺語言在數位工具的普及之後,日益茁壯。拜幾座無私奉獻的明燈引路,讓有志投入這條路的後進有跡可循。今天來介紹幾座引路的燈塔:

1. Video Copilot: Andrew Kramer

分享 After Effect 特效製作是Andrew的志趣與志業,若說他的網站Video Copilot可以說是After Effect學習者的聖殿大概不為過,超親和的講授方式,免費的價格,怎麼能不聽下去呢?

2. School of Motion: Joey Korenman

台灣有張志祺的「圖文不符」、DJ Huauer的「台灣吧」,美國則有Joey Korenman打造的School of Motion提供「動態圖文」學習者練功。另外還開了同名的Podcast,持續關注更新最新動態圖文趨勢。

3. The Futur: Chris Do

也許成功的行銷大師都頂上無毛,Chris也不例外。身為動態設計領域的先聲,所創的設計公司Blind主持一個「教設計師怎麼談生意」的平台「the futur」不拐彎的主持風格,直接切入絕不廢話。爆紅錄影「如何替設計服務定價並增加收入」帶新血設計師頗析定價策略,殺出低價紅海。

4. 99% Invisible: Roman Mars

用聲音賦形設計,討論各種設計趣聞及新知,從蘇格蘭裙花格紋的淵源、百變服裝店,到燈塔的遷移,只要有設計都不會被忘記。

如果你也有明燈想要分享,請email到我的信箱:Apollo.b.cain@gmail.com

線上課程如何開場?

最近被問到兩堂我最推薦的線上課程開場,我不假思索,就說:
1. Ashley KennedyIntroduction to Documentary Video Storytelling
2. Von Glitschka21-Day Drawing Challenge
這兩位的課程有深度、有挑戰性,也很務實。

在 Von Clitschka 的課程開場,他說:

Drawing is creativity’s best friend. And when I say creativity, I’m not limiting that trait to any one profession. You may be a business executive or a marketing director, an office manager, an accountant, or maybe you’re just someone looking to expand your own personal skill sets. Whoever you are, I invite you to take this 21-day drawing challenge.

In other words, I want you to flex your creative muscle for each of the next 21 days. I realize drawing can be very intimidating for those who don’t practice it on a regular basis. But have no fear, this challenge has been specifically designed so that anyone willing to try it, no matter what level their drawing skills, will be able to complete it. The next 21 days are filled with a diverse range of fun drawing challenges that will encourage your own creative thinking, facilitate you to step outside your comfort zone, and equip you to grow your creative thinking potential through the use of drawing.

Clitschka 將「繪畫」和「創造力」連線,並且把繪畫這項技能介紹給所有想學的人,明確講出「所需時間」與「你會得到什麼」的承諾,讓人毫無招架之力想要看下去。

在 Ashley Kennedy 的課程開場,她說:

Hi, I’m Ashley Kennedy. Welcome to Introduction to Documentary Video Storytelling. In this course, we’re gonna delve into defining what a documentary is, beginning by examining the building blocks of documentary storytelling on both a broad and a granular level. Then, we’ll go back in time and look at the history of the nonfiction film, exploring many of the ways that documentary filmmakers have approached the art of constructing the nonfiction narrative, as well as why they did it that way during that time. Then, we’ll take all of that foundation and look at the modern documentary, and how today’s storytellers have borrowed from the past and shaped the future of the craft.

When you’re finished with this course, you should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role, and importance of the documentary. Let’s get started.

身為一位長期投入剪輯與紀錄片影片的講師,Ashley 採用幾組對比「歷史」與「現代」、「大範圍」與「小細節」,並在結尾點出學到「紀錄片『歷史』、『角色』、『重要性』」的承諾。

如果你對創意手繪和紀錄片有興趣,這兩人的線上課程很值得一看。
你有喜歡的線上課程嗎?也請推薦給我喔!(阿波羅肯 apollo.b.cai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