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樣就好

住處附近隱匿小路上有家原民餐廳,價格不斐但氣氛極佳。曾與年紀輕輕的掌櫃攀談,聊到我搬來林口多年,從未聽過此餐廳,當日正巧路過才發現,因此建議他們可以多做一點行銷或宣傳,弄點臉書、GoogleMap之類。沒想到他很灑脫地回我說:「我們這樣就好」。

最近看到紀錄片導演Matt D’Avella分享了「極簡主義:簡單就是潮(The Minimalists: Less is Now)」即將在元月一號在Netflix 上線,片中主角提出一個不再用物質堆砌快樂的「新美國夢」其實挺令人期待的。

到底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失敗?什麼是重要的事?什麼可以放下?在等待「極」片上映前,趁機來回顧一下同班人馬的前一支紀錄片「極簡主義:記錄生命中的重要事物」(Minimalism: A Documentary About the Important Things)

如果你也走在,或準備要去簡約的這條路上,歡迎留言分我分享你的心得或疑問!

Say NO! 拒絕沒有怦然心動的事/物進入生活

偶爾會聽到專業人士說「抱歉沒能寫封更短的信」。如何節省大家的時間,卻能達到最高效率,讓省下的時間可以更靈活的運用,是項重要的能力也是一種尊重。三本書提到時間和空間的極簡/本質/精萃主義:

1. 《少,但是更好》 (Essentialism: less but better):作者格雷格·麥克恩 (Greg McKeowon) 提出「勝利心法:專注當下 (WIN: what’s important now?)」隨時反問自己是不是在做價值最高的事情?這在AI即將全面進入我們生活的今天,尤其重要。

2.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The Life-Changing Magic of Tidying Up: The Japanese Art of Decluttering and Organizing):近藤麻里繪 (Marie Kondo) 用「是否令你怦然心動」作為取捨物品的判準,用整理家務的方法,延伸至心靈層次的清爽與平靜。

3. 《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Atomic Habits: An Easy & Proven Way to Build Good Habits & Break Bad Ones):作者詹姆斯.克利爾 (James Clear) 將我們的所有習慣化約為四個步驟的循環:
暗示(cue) > 渴望 (craving) > 行動 (response) > 獎勵 (reward),並指出,要養成好習慣,就要針對每個步驟加入感覺,分別要讓你習慣不同階段:變得明顯 (make it obvious)、變得吸引人 (make it attractive)、變得簡單 (make it simple)、變得令人滿足 (make it satisfying)。反之亦然要把壞習慣改掉,則要逆向操作:眼不見為淨 (make it invisible)、變得不吸引人 (make it unattractive)、變得困難 (make it difficult)、變得令人不悅 (make it unsatisfying)。